要回答这个问题,首先我们要明白,我们平时做笔记是为了什么。

笔记总的来说有 2 种作用: 第一种是编码作用:也就是我们平时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,拿着笔在纸上写写画画,往往比干看有效的多。 第二种是存储作用:想象一下,一个需要花费 10 分钟阅读的文章,当我们重复学习的时候,在已有笔记的帮助下有目的的去回顾对应的内容,肯定能比重新阅读这篇文章更快地回忆所学。

以上 2 种笔记作用结合起来,也就是我们平时所做的个人知识管理。

我们回到一开始的问题,当下的 AI 能否解决我们的需求呢?显然还是不行的,学习的本质是靠不断重复打造长时记忆。在每一次的重复中,我们都在对已有的知识进行更加精细的加工,这些不断加工的内容,又会和已有的知识不断地联合起来。最终我们读一本书会经历 2 个阶段:

  1. 把书读薄:根据 2/8 原则,抽象精简出最重要,真正触动自己的地方。
  2. 把书读厚:把新学到的知识和已有的知识联动起来。比如“眼花缭乱”的原因是脑科学中“人看到的内容并不像照片一样所见即所得,而是大脑不断的在渲染眼球捕获到信息,当信息过多时,大脑就会过载”。反过来说,有意识地控制眼球,有助于防止胡思乱想,所以晚上睡觉想太多,一个有效缓解方式就是有意识的专注一个点,减少大脑接收的信息。

这样深思熟虑的框架,即便我们忘记了,我们也可以通过索引快速的回忆起来。这一点的核心内容在于知识框架的搭建和对内容的减繁就简。这是一个笔记带动脑记的过程,但 ai 并不能做到这一点。AI 在“把书读薄”的这一阶段,虽然可以拿出一份大纲,但这一份大纲并不是我们思考的来的,甚至 AI 可能编造内容,我想是因为,目前 AI 还在依靠大量数据和算力“力大砖飞”,构建符合人类阅读理解内容的阶段。想要真正地知识入脑,还要多看、多写、多练。

现在构建的知识体系,将不再是简单的文案,而是未来构建个人 AI 的语料,训练 AI 做一个更加智能的个人知识检索器。